close
人眼與數位相機擷取影像產生色差,發生的原因有:
1. 數位相機彩色濾鏡與人眼視色細胞感光特性不一致。濾鏡感光特性屬於線性,真實記錄光的輻射,人眼感光卻是非線性,在明亮處可感受更多的色階變化,在暗部則不易辨識。
2. 人眼具有色適應的功能。當光源的強度及色彩開始改變,人眼視覺會自動調適,使物體色彩外貌保持近似不變,此功能稱為「色適應」。
因此必須於數位相機內加入影像處理晶片模擬色適應的白平衡演算法,才能得到人眼認為品質良好、與人眼所見相似的影像。而數位相機的白平衡功能可分為:
A. 手動式
包括設定白點法(拍攝者自行設定影像中何處為白點)及設定光源法(使用者告知相機攝影現場光源的種類)
缺點為製造成本高、使用者必須具備專業知識
B. 自動式
包括灰界理論、最大RGB值法、Retinex演算法、色域對應法等。
缺點為拍攝的影像特性必須符合該演算的假設,才能得到理想的白平衡轉換結果。
主題: | 色彩學 Color Science | ||||||||||
內容: | (一)、 色彩三屬性:任何彩色都具有三種屬性,這是構成色彩所必須具備的三個最基本條件: 色相 (Hue) 又稱為色調,是指色彩的相貌,或是區別色彩的名稱或色彩的種類,而色相與色彩明暗無關。如:蘋果是紅色的,〝紅色〞便是一種色相。 明度 (Brightness) 指色彩的明暗程度,也就是色彩經由光的照射,所反射出來的光量之不同。要看其接近白色或灰色的程度而定,越接近白色明度越高,越接近黑色其明度越低。在無彩色中,明度最高與最低分別為白色與黑色;在有彩色中,黃色明度最高,紫色明度最低。 彩度 (Saturation) 指色彩的純粹程度,亦可說是色的飽和度 (Saturation)。純粹色彩中無黑白色之混入,達飽和度之色又稱純色。也就是說,當純色與黑、灰、白或其他顏色混合以後,彩度就會降低。黃色的彩度最高,其次是橙、紅、青、紫。 (二)、 構成色彩的三要素: 光 (照射物體)、 物體 (反射光源)、觀測者 (人眼或儀器)。 (三)、 光是一種電磁波,可見光的波長範圍從380nm到 780 nm 1. 380nm以下:紫外線 (Ultraviolet) 2. 380nm~450nm:紫 (Violet) 3. 450nm~490nm:藍 (Blue) 4. 490nm~560nm:綠 (Green) 5. 560nm~590nm:黃 (Yellow) 6. 590nm~630nm:橙 (orange) 7. 630nm~780nm:紅 (red) 8. 780nm以上:紅外線(Infrared) (四)、 當光照射物體時會發生下列現象: 透射 (transmission) 、吸收 (absorption)、反射 (Reflection)
|
全站熱搜